Redis 的 ZUNIONSTORE 命令和 ZINTERSTORE 命令的另一种用法

ZUNIONSTOREZINTERSTORE 是用于有序集(sorted set)的聚合命令。

根据文档的说明:

  • ZUNIONSTORE 用于计算给定的一个或多个有序集的并集。
  • ZINTERSTORE 则用于计算给定的一个或多个有序集的交集。

除此之外, 这两个命令还有一种没有记载于文档的用法, 那就是 —— 这两个命令除了可以用于有序集之外,还可以用于集合(set)。

例子:使用 ZUNIONSTORE 和 ZINTERSTORE 计算爱好水果的并集和交集

作为例子, 下文展示了怎样用 ZUNIONSTOREZINTERSTORE 命令计算爱好水果的并集和交集。

首先,输入一些测试数据(注意,输入的三个键都是集合,并非有序集):

redis> SADD meng orange banana tomato
(integer) 3

redis> SADD peter apple strawberry orange banana
(integer) 4

redis> SADD john lemon tomato orange apple
(integer) 4

接着,用 ZUNIONSTORE 命令计算三人爱好水果的并集:

redis> ZUNIONSTORE favorite-fruits-union 3 meng peter john
(integer) 6

redis> ZRANGE favorite-fruits-union 0 -1 WITHSCORES
1) "lemon"
2) "1"
3) "strawberry"
4) "1"
5) "apple"
6) "2"
7) "banana"
8) "2"
9) "tomato"
10) "2"
11) "orange"
12) "3"

ZUNIONSTORE 的计算结果非常有用,它清晰地展示了输入的三个集合中,不同的水果出现了多少次。

相比之下, SUNION 命令的结果就显得单薄很多了:

redis> SUNION meng peter john
1) "tomato"
2) "banana"
3) "apple"
4) "orange"
5) "lemon"
6) "strawberry"

SUNION 的结果只显示计算并集所得的元素,但并不显示元素在输入集合中出现了多少次。

ZUNIONSTORESUNION 两个命令的对比中可以看出:

  • 如果只是处理集合之间的关系,那么 SUNION 已经足够。
  • 另一方面,如果不仅要处理集合之间的关系,还需要对集合元素进行聚合计算,那么就必须使用 ZUNIONSTORE

三人爱好水果的并集可以通过 ZINTERSTORE 命令来计算:

redis> ZINTERSTORE favorite-fruits-inter 3 meng peter john
(integer) 1

redis> ZRANGE favorite-fruits-inter 0 -1 WITHSCORES
1) "orange"
2) "3"

可以看出, ZINTERSTORE 的用处并不如 ZUNIONSTORE 那么大 —— 因为只计算并集的话, 记录元素出现的次数是没有用的(并集元素出现的次数必然等于输入集合的个数), 所以计算并集实际上只使用 SINTER 或者 SINTERSTORE 就可以了:

redis> SINTER meng peter john
1) "orange"

实例:使用集合和 ZUNIONSTORE 实现签到功能

上面展示的计算爱好水果的例子非常有趣, 而且也非常实用 —— 将水果换成物品、商品、书籍、等等, 就可以衍生出更多玩法, 应用到各种不同的应用中。

作为一个更详细的例子,让我们用集合和 ZUNIONSTORE 命令来实现一个签到功能。

什么是签到?

签到在很多网站都有不同的叫法,比如出勤、打卡,等等, 有些是由用户自己操作的, 而另一些则是由网站后台自动记录的, 不管如何, 签到功能都有以下共同特性:

  • 记录用户的某一行为(通常是登录,或者完成某项任务),并进行计数。
  • 为用户提供签到次数统计,比如说,用户界面会显示“你已经签到了 xx 次”,诸如此类。
  • 对所有用户的签到进行统计,并进行签到次数排名。

以下是 扇贝网 上的一个签到排名示例:

../../_images/top-checkin.png

签到功能的实现

以下 Python 代码实现了一些基本的签到功能, 其中用到了前面提到的, 将 ZUNIONSTORE 应用到集合上的技巧, 并且也用到了集合本身的命令, 比如 SINTERSTORE

#coding: utf-8

from redis import Redis

r = Redis()


"""
key maker
"""

def _sign_key(date):
    """
    生成签到日期的键,例如 2013-4-13::signed
    """
    return "{0}::signed".format(date)

def _sign_count_key(user):
    """
    生成用户签到计数器的键,例如 tom::sign_count
    """
    return "{0}::sign_count".format(user)


"""
api implement
"""

def sign(user, date):
    """
    用户在指定日期签到
    """
    # 注意,为了保持示例实现的简单性
    # 目前的这个实现不能防止一个用户在同一天多次签到
    #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使用事务或者 Lua 脚本
    r.incr(_sign_count_key(user))
    r.sadd(_sign_key(date), user)

def signed(user, date):
    """
    用户在指定日期已经签到了吗?
    """
    return r.sismember(_sign_key(date), user)

def sign_count_of(user):
    """
    返回给定用户的签到次数
    """
    count = r.get(_sign_count_key(user))

    if count is None:
        return 0
    else:
        return int(count)

def top_sign(top_sign_name, *dates):
    """
    将给定日期内的签到排名保存到 top_sign_name 键中,
    并从高到低返回排名结果。
    """
    date_keys = map(_sign_key, dates)
    r.zunionstore(top_sign_name, date_keys)
    return r.zrevrange(top_sign_name, 0, -1, withscores=True)

def full_sign(full_sign_name, *dates):
    """
    将给定日期内的全勤记录保存到 full_sign_name 键中,
    并返回全勤记录。
    """
    date_keys = map(_sign_key, dates)
    r.sinterstore(full_sign_name, date_keys)
    return r.smembers(full_sign_name)


"""
test
"""

if __name__ == "__main__":

    r.flushdb()


    # test sign() and signed()

    assert(
        not signed("tom", "2013-4-13")
    )

    sign("tom", "2013-4-13")

    assert(
        signed("tom", "2013-4-13")
    )

    r.flushdb()


    # test sign_count_of()

    assert(
        sign_count_of("tom") == 0
    )

    sign("tom", "2013-4-13")

    assert(
        sign_count_of("tom") == 1
    )

    sign("tom", "2013-4-14")

    assert(
        sign_count_of("tom") == 2
    )

    r.flushdb()


    # test top_sign() and full_sign()

    days = ["2013-4-13", "2013-4-14", "2013-4-15"]

    sign("tom", days[0])
    sign("peter", days[0])
    sign("john", days[0])

    sign("peter", days[1])
    sign("john", days[1])
    
    sign("peter", days[2])

    ts = top_sign("2013-4-13 to 2013-4-15 top sign", *days)
    assert(
        ts[0] == ("peter", 3.0) and
        ts[1] == ("john", 2.0)  and
        ts[2] == ("tom", 1.0)
    )

    assert(
        full_sign("2013-4-13 to 2013-4-15 full sign", *days) == set(["peter"])
    )

    r.flushdb()

多得 ZUNIONSTORE 可以直接用于集合, 不然实现这个签到功能就没有那么简单了:

  • 因为如果单纯使用集合命令,那么签到排名的实现就会非常复杂、而且低效。
  • 而如果直接使用有序集而不是集合来记录签到信息,又会浪费不少额外的空间:因为每个有序集元素都必须保存一个值为 1.0double 分值,更不必说 有序集消耗的空间本来就比集合消耗的空间要多 了。

关于这个技巧的说明

好的, 看过前面的两个例子 我想你已经熟悉 ZUNIONSTOREZINTERSTORE 处理集合这一用法了, 不过还有两件事要说明一下。

首先, ZUNIONSTOREZINTERSTORE 在处理集合时的功能和处理有序集时完全一样。

也即是说, ZUNIONSTOREZINTERSTORE 两个命令的各个选项, 比如 WEIGHTSAGGREGATE , 在处理集合时都是可以正常使用的。

关于这些选项的具体信息请参考 ZUNIONSTORE 的文档ZINTERSTORE 的文档

其次,使用 ZUNIONSTOREZINTERSTORE 处理集合的这个技巧只是 一个未写入文档的特性 , 它并不是一个废弃特性, 所以可以放心使用。

至少在目前的 2.6 、 2.8 和 3.0 (unstable)三个版本中,这个特性都是可以正常使用的。

底层实现

最后, 是时候揭晓谜题了 —— 为什么 ZUNIONSTOREZINTERSTORE 既可以对有序集进行处理, 又可以对集合进行处理?

原理是这样的: ZUNIONSTOREZINTERSTORE 两个命令在执行时, 都会对一个迭代器(iterator)进行处理, 而这个迭代器是一个多态迭代器:

  • 当输入的键是集合时,它就迭代集合。
  • 当如何的键是有序集时,它就迭代有序集。
../../_images/iterator.png

如果在迭代集合的时候, 用户没有通过 WEIGHTS 命令设置集合元素的分值(score), 那么 ZUNIONSTOREZINTERSTORE 就将集合元素的分值当作 1.0

也即是说, 当不使用 WEIGHTS 参数调用 ZUNIONSTORE 或者 ZINTERSTORE 两个命令时, 它们将集合输入当作分值都是 1.0 的有序集来看待。

以上就是 ZUNIONSTOREZINTERSTORE 既可以处理有序集,又可以处理集合的原因, 有兴趣知道完整信息的话, 可以参考 ZUNIONSTOREZINTERSTORE实现源码

meng
2013.4.13